高鎮同,1928年11月出生,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北航首屆立德樹人成就獎。
品格高尚,厚德載物
少年立志
“我從幼小懂事開始,我就深知中國人民百年來蒙受喪權辱國之苦,為了逃避戰火,負重提攜,流離失所,“七七事變”后,北京淪陷,那時我正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第二小學讀書。學校大門面對一個日本軍營,日本兵在這條街上橫沖直撞,同學們每天上、下學提心吊膽。”
就在那時,亡國的屈辱激發了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高鎮同開始盼望中國能生產自己的飛機、大炮,抵御強敵,逐漸萌生了長大后學習航空的夙愿,空天報國之志由此生根發芽。
1946年9月,高鎮同進入北洋大學航空系學習。但就當時的國情,學航空是沒有出路的,同學們紛紛轉了專業,但高鎮同一直堅持了下來。等到他畢業的時候,航空專業畢業生只剩下四名學生了。
1950年,高鎮同畢業于北洋大學航空系,畢業后在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1952年國家進行院系調整,組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學院,高鎮同隨之參加北航的建設。
扎根北航
“我從1952年10月25號(來到北航),這是北航成立的那一天。當年我只有二十四歲,應該說還是一個孩子。從那天起,北航就成為我工作、學習、生活的一個永恒的園地了。”
北航創建之初,條件十分艱苦,校園里沒有宿舍,交通又不便。高鎮同為了減少往返路途上所耗費的時間,就把實驗室當成了家,用桌椅當床、大衣當被褥。只用兩年的時間開出了全部“材料力學”的實驗課。
隨后,他研究出了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光彈性儀和第一枚電阻絲應變片。1956年高鎮同被評為“北京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為人師表
“我的奮斗目標是努力使學生超過自己,一代新人代故人,你必須得一代比一代強,我的很多學生在我的那個年紀都已經超過了我。”
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教學、科研、生活中,高鎮同不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品德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他的學生,讓他們始終保持愛國、奉獻的赤誠之心。20世紀80年代初盛行的出國之風,他從不干預、反對,只是反復教誨他的學生:出國是為了回國、報國,要始終牢記“寧戀家鄉一捻土,勿惜他國萬兩金”。
高鎮同在航空教育事業中成績斐然。他有一種獨特的上課方式,就是經常帶領學生上現場課。所謂現場課就是老師面對飛機實物進行授課,是一種講解、答疑、質疑、討論相結合的授課形式。學生的上課學習積極性特別高,老師也能夠借由上現場課的機會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為今后進一步授課打基礎。
“文革”中,高鎮同失去了大量的珍貴物品,卻精心地將一份學生考卷保存了下來——許家進在1966年的《關于能量法的總結》的試卷。“我為什么要保存這份考卷?因為我覺得他這份考卷答得非常好,有獨到見解,他這里面有很多觀點,都超出我的想象范圍,有一定的創意,所以我給了他100分”。
他的教學理念是不僅講授書本知識,而且注重培養學生治學能力。帶領學生站在本學科發展前沿,開拓創新。通過智力開發和工程實踐,將學術探討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有主人翁責任感,在走出學校大門之前就為國家做出貢獻,體現人生價值。
高先生總說,成果出自學生之手,要比我自己完成的還要高興。他始終堅持:作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教師要在研究成果獎項上,在論文的署名上把學生擺在第一位。
桃李芬芳
60余載教學生涯,高先生給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都上過課,學生逾千人,更是培養了眾多拔尖人才。
高先生先后共培養了研究生、博士生及博士后40余名,其中多名已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教過的學生中有6位成長為院士,分別是鐘群鵬院士、陶寶祺院士、王浚院士、譚建榮院士、張福澤院士、閆楚良院士,以及“長江學者”傅惠民和楊嘉陵。1989年獲得“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的稱號,200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王中把“協同論”應用于疲勞問題,首次求得Fokker-Plank方程的封閉解,為疲勞損傷隨機過程奠定了理論基礎;
——傅惠民完成“疲勞強度概率密度函數”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閆楚良在高先生指導下建立了飛機高置信度中值載荷譜編制原理,破解了難解之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部級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國際發明金獎1項。2002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費斌軍獲國家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部級成果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2 項,三等獎 3 項。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吳大方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航空部優秀留學歸國人員獎……
敢為人先,致真唯實
“運-7、運-8在100多條航線上,飛了好幾百萬個小時,30年沒出現機械事故。坦白地說,國產飛機的壽命不如國外的長,但我們定壽定的準,維修到位,管理得當,飛機飛得最安全!”
1958年北航首次開展對飛機座艙模擬的疲勞實驗研究,高鎮同是主要研究人員,開始涉及結構疲勞領域。結構多次重復受力后會在某些薄弱部位產生裂紋,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裂紋不斷擴大,達到一定使用期限,最終完全斷裂,該使用期限就稱為疲勞壽命。若飛機達到結構疲勞壽命,就會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斷裂解體,機毀人亡。
臨危受命
1970年,我國一架直升機發生重大事故,當時周恩來總理指示一定要查明事故原因,高鎮同被任命為事故分析小組成員。經調查研究,確認事故原因是直升機軸頸疲勞斷裂,并由他在“全國疲勞大會”上作疲勞強度方面的報告。會議結論:如何提高飛機結構疲勞強度,科學合理地確定各類飛機使用壽命已成為我國航空工業重要的任務。
我國建國以來生產的數千架飛機都未曾給出壽命,對飛機的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至20世紀70年代有些飛機已服役了20多年,經常由于結構疲勞破壞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飛機定壽、延壽工作已刻不容緩。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國家需要就是個人志愿,從此高鎮同全身心投入到飛機定壽和延壽的研究。
他查閱了大量外文資料,借助于海外科學家的試驗結果和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了具有中國國情的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定延壽理論。空軍技術主管部門確認:“高鎮同院士創建的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評定理論與美國等一些技術發達的國家相比,具有原創性和先進性,研究成果用于指導我國飛機定壽、延壽至今已30余年,與眾多廠、所合作完成的殲擊機、轟炸機、客機、運輸機、直升機等20余個機型數千架飛機結構的定壽和延壽,經濟效益已達數百億元。”
功績卓著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國家和航空部的關注下,高鎮同指導航空系統20余個部門,歷時10余年完成了一項飛機典型材料疲勞、斷裂性能測試系統工程。該工程不僅是為我國飛機定壽延壽和結構可靠性設計提供基礎數據,建立中國自己飛機典型材料疲勞/斷裂性能可靠性數據庫,更重要的是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疲勞領域的學者和專家隊伍,開墾出了中國飛機結構定延壽新的科學研究領域。
在此期間,高鎮同提出了一系列概率統計分析方法,例如疲勞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等,經過多家單位和德國宇航研究院試用,已列為航空部部頒標準(HB/Z112-86),并出版了《疲勞性能測試》、《疲勞應用統計學》,形成一完整疲勞統計學學科,至今仍然指導著我國疲勞可靠性領域的研究。
研究成果4項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2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1項獲省部級成果獎,2篇論文被評為中國金屬學會優秀論文。主要論著有:《疲勞統計學》、《疲勞可靠性》等6部,在內外發表論文100余篇,1990年被授予“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實至名歸
高先生所創立的“疲勞統計學”不僅指導著我國疲勞可靠性領域的發展,也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早在1985年,他就與意大利米蘭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意大利航空學會主席吉阿沃托(Giavotto)教授共同研究了“復合材料的剩余剛度和剩余強度”的課題。
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根據高鎮同疲勞統計學原創性研究成果,開設了一門“車輛產品開發可靠性工程”課程,培訓了400多名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并且制定了一部《結構部件和系統可靠性指南》在全公司推行。
——法國高等材料和機械工程學院的Vinh(維納)教授早在1988年就給高先生來信稱頌其為疲勞統計學的大科學教和專家。
——美國密歇根大學J.Pan教授認為:“這一理論是幾十年來在結構可靠性領域中取得的最重大的研究進展之一。”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副校長、《國際疲勞學報》主編詹姆斯教授在給高先生的賀信中這樣寫道:“您對疲勞認知進步的貢獻,特別是概率法和結構可靠性,令世人矚目。”
——日本可靠性工程委員會前會長石川浩教授贊賞“高鎮同是結構可靠性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結構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為世界范圍之領導人。”
品行高潔,冰清玉粹
愛生如子
“年輕的學生來到北京讀書,父母不在身邊,教師自然就是他們的家長,應該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他們的成長。”
高鎮同把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在他心目中,學生們將來是國家的有用之才,需要嚴格的培養和精心的呵護。他經常會到學生宿舍里去看看,談談心,拉拉家常,說說治學之道。
傅惠民1982年受業于高鎮同門下時,由于家境貧寒,暑假回家探親卻沒有能籌措到回校的路費。高鎮同知道后,二話沒說給他郵寄了200元錢,周濟他渡過難關。畢業后,由于傅惠民工作努力,曾把一臺日立牌彩電獎勵給他,等他安家后,高鎮同又送他一臺電冰箱,這些在20年前都是很貴重的物品。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有一名叫王洋的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總是看到他面色蒼白,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正好是考試,我趕緊去給他買了兩袋奶粉。”
從那個時候開始,高先生開始大量地資助學生。他有一部很厚的記錄名冊,上面有209人次的資助記錄。據高先生說這只是作為一個備忘錄:這次給了這個學生,下一次給別的學生,照顧一下,均勻分配。
博施濟眾
“我第一次見到高教授是2002年的春節前夕,在中華慈善總會的財務室。那天,天氣很冷。老教授冒著凜冽的寒風從挺遠的地方來到中華慈善總會,懷揣著一個存折,里面有他和他的妻子人民大學教授傅顯明特意留出的存款10萬元……通過慈善總會幫助貧困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和孤兒,為的是讓這些人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一年后的這時候,我又一次在中華慈善總會見到高鎮同教授。他又是來捐款的,又捐了自己積攢的10萬元。而且依舊還是那樣平靜、那樣低調。”
——李文《老教授又捐款了》
隨著收入的增加,高先生將捐款從身邊的學生擴大到其他弱勢群體。2001年為江西宜春外國語實驗學校捐贈了10萬元設立了獎學金;2002年、2003年的春節期間,分別給中華慈善總會捐了1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1987年起高先生曾先后向中華慈善總會、北京市慈善協會等基金會捐款共計人民幣96萬余元;扶貧助學、賑濟災區等共計人民幣26萬余元。三十多年來捐款累計人民幣超過200萬元。高鎮同院士于90壽辰之際決定捐款90萬元。2018年10月22日,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發起成立“高鎮同基金”,獎勵和資助對航空航天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內高校相關專業優秀青年人才和學生,推動我國空天事業的創新人才培養,促進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建設與發展。
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結構疲勞專家,高先生和夫人依然住在北航家屬區里一棟6層的老式樓房里,生活十分簡樸——書桌和書柜之間只能容下一把椅子,小小的客廳只能擺下一張餐桌,半舊的毛衣,簡單的棉布襯衫……前些年,學校建設了專家樓邀請高先生過去住,但最終被他婉拒:“面積大的房子還是留給需要的同志。我的房子夠住了。”
遞薪傳火
慈善文化的感染力是無限的。高先生說:“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們的國家,隨著社會的進步,有越來越多的人獻身慈善事業。我周圍的人對我也越來越理解,特別是我的學生,如在江西工作的王貴寶等,他們不但深深理解并且與我一道投入到做善事的行列中來了,因此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在江西省昌河飛機制造廠工作的王貴寶是一位軍官,作為高先生的學生,深受高先生感染。雖然自己并沒有多少錢,還是力所能及地幫助北航的同學,在北航機械學院設立了“貴寶330731班獎學金”。2006年,高鎮同和他的學生王貴寶都獲得了首屆“感動北航人物”榮譽,一個“上報國家、下輔黎庶”,一個“知恩報恩、還愿北航”。
高先生于2003年,2005年連續兩次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感動北航”2005年度人物榮譽。獲2004-2005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2006年獲國家民政部頒發“愛心捐助”榮譽。2007年獲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并被授予“中華慈善人物”稱號;2011年,榮獲“第三屆首都道德模范”。
詩話人生
“詩歌屬于人文科學的一部分,不單純是一種文字美,更反映了一種思想。這種思想既是自我的鞭策,也是一種思想教育方面的素材。在做詩的過程中,思想境界無形中可以得到提高。作為老師,無形中就對學生產生一種感染力。”
高先生在長期致力于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筆耕不輟,以詩詞創作抒發航空航天情懷,記錄自己多彩的人生,曾出版印行詩選集《詩話人生》。
他的詩詞內容豐富、創作時間跨越幾十年,主題包括盛世謳歌、科教興國、學術交流、慈善文化、緬懷紀念、時代楷模等等。
高先生詩作五首
中華學子盛世行,報國圖強創時空。
輔佐黎庶興基業,絢麗多彩慰平生。
校苑耕耘五十春,學位成就四十人。
莫道女兒未如愿,眾多弟子皆同門。
十年樹木綠迎春,百年樹人頌古今。
原木精雕成大器,辦學理念育賢人。
國強民富暖人心,自主創新基業深。
國泰民安知榮辱,協調有序崇德馨。
和諧社會展鴻猷,樂業安居且暢游。
濟困扶危行善事,文明禮儀繼千秋。
在立德樹人獎頒獎典禮當天的講話中,高先生賦詩兩首,獻給偉大祖國,獻給65周年校慶——
藍天如洗艷陽春,
青山綠水疊翠林;
風清氣正昭日月,
美麗中國頌古今。
愛我中華意志堅,
壯懷譜寫報國篇;
偉大復興中國夢,
錦繡前程會群賢。
65載春華秋實,高鎮同先生立德樹人。他致力于教學科研領域,嘔心瀝血,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杰出人才;他幫助同學,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捐款200萬余元。作為一名教師、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高先生為廣大學子、為全體黨員干部樹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是一位“為了國家和人民事業永遠不知疲勞的結構疲勞專家”。